“基于学生核心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项目
山东省昌乐县昌乐一中研究课试讲活动
2017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团队,在昌乐一中进行了数学学科能力与教学改进教学诊断活动研究课备课研讨的课题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员还有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袁京生老师,以及昌乐一中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此次活动围绕“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和“均值不等式(1)”两个研究课展开,课程由昌乐一中李志刚和徐振凯两位老师讲授。课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前期共同备课的基础上,10月25日晚上进行了“自学置疑”课,10月26日上午两位老师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进行了“训练展示”课的授课。授课结束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了研究、讨论。
图 教师授课
在“自学置疑”环节中,两个班的学生们依照学案的要求,分别开展了自主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们观看了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且相互间进行了讨论交流。
图 “自学置疑”环节
在第二天的“训练展示”课上,李志刚和徐振凯两位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强化,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了练习和展示。李志刚老师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完成了学案内容和课后练习。徐振凯老师重点强化了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由学生自主完成了练习和展示。
在课后的集体研讨中,袁京生老师认为,课堂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学案完成的质量也很好。
图 课后研讨
袁老师也指出了两位老师在授课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均值不等式(1)”,应当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去认识均值不等式中变化的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取什么最值,什么时候取最值?取不到最值的时候又是什么情况;针对“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袁老师建议个别问题的设置还可以再改进,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免脱离教学主线,节外生枝。李志刚老师表示同意,他对自己的授课进行了反思,为了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训练展示课中去发现和探究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有些部分说得太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研究课正式授课的时间定于2017年11月。